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审计资讯 >

审计报告揭露财政资金使用问题


   继6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定下“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的基调后,7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审计后整改工作时强调,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当前要研究激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把积极财政政策发挥好、运用好。由此,“激活财政存量资金”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话题。

  诱因:审计报告显示财政资金使用存在很大问题

  日前,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并向社会公布了审计结果。审计结果表明,政府部门在财政资金使用上还存在较大问题,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的近5%规定了专项用途,但未能统筹安排使用。一些部门的预算执行仍不到位,预算的约束力也有待加强。这应该是国务院提出这个目标的直接动因,也是国务院此次强调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直接原因。

  会议指出,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各部门、各单位既要积极整改,及时纠正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又要针对一些方面存在的预算执行不到位、资金层层积淀等情况,以整改为契机,把挤占挪用的钱归位,把“跑冒滴漏”的钱堵住,特别是要进一步盘活存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集中有限的资金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对棚户区改造、节能环保、公共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和促进消费等方面的投入,不断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满足群众迫切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坚决把扶贫、社保资金等群众的“保命钱”看住。把积极财政政策发挥好、运用好。

  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务院提出的这个目标,作用又不仅仅体现在对审计署揭露出问题的整改之上,而是回答了“政府应该怎样运用财政资金”这个重大问题。

  资深审计研究人员杜相乾博士向本报记者介绍,国务院的表态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政策的第一着力点是保增长,即保就业;二是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浪费和腐败,特别是关系到困难群众的扶贫资金和关系到全体国民的社保资金,下一步有可能加强这两大方面的审计监督力度。

  盘活财政资金存量体现决策前瞻性

  会议强调,要进一步盘活存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季冬生教授表示,主要是由于预算编制不合理或者资金拨付不及时,从而导致预算资金执行不到位,在预算年内出现资金结余等问题。这一问题体现了预算单位预算项目申报和后续预算审批步调都慢一拍甚至慢几拍,这种粗放式的管理使得预算资金无法及时下拨。有些预算项目甚至会出现在下半年才临时申报项目和审批,资金拨付时已经到了九月、十月,根本不可能在这个预算年度用完,导致资金沉淀结余。

  事实上,我国目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普遍,有的资金不够用,而有的却被闲置,最后往往是突击花钱。

  另外,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56 214亿元,同比增长6.6%,增幅同比回落6.1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同比增长 0.1%。今年后几个月制约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仍然较多,国税总局的相关领导近日在全国各地调研时屡屡强调今年财政收入形势相当严峻。

  杜相乾认为,国务院在这个时点强调盘活财政资金是有原因的,一是财政增速剧减,特别是中央财政。二是地方政府债务高企。三是政府刚性支出居高不下。杜相乾认为,盘活财政资金存量有两大含义:一是节约,不能浪费和腐败;二是效益,增加财政资金的政策效果。

  季冬生认为,盘活财政资金存量,把存量财政资金更好地用在调结构上,可以促进消费,为盘活货币资金创造条件。

  在很多人看来,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把“沉睡”的资金挖出来,这体现了决策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和前瞻性。

  盘活的资金用在保民生调结构上

  会议强调,集中有限的资金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满足群众迫切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坚决把扶贫、社保资金等群众的“保命钱”看住。把积极财政政策发挥好、运用好。

  杜相乾博士称,“积极”在中国的话语环境下,就是扩张。国务院所称的积极财政政策中的“积极”可以理解成扩张型财政政策的收敛过程,即为了保证财政政策的有序过渡,在向稳健和中性财政政策回归的过程中的积极财政政策。7月3日国务院会议精神的实质一句话概括就是:“稳健财政政策的回归”。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是一方面,如何对资金结构进行优化,将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更为重要。因为财政投入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在投入的每一分钱是不是去了该去的领域,好钢是不是用在了“刀刃”上。不然,财政投入再多,也只会造成资金闲置或浪费,甚至诱发经济社会问题。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点就要把财政资金用在保民生、调结构上,尤其在调结构上用好,集中有限资金实现稳增长。用好财政政策有助于释放内需潜力,如加大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都可以拉动一系列需求。

  业内专家认为,如今经济发展更加注重统筹性、包容性和平衡性,财政资金应优先向弱势群体、弱质产业配置,这包括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民生项目以及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等。把“挖”出来的钱盘活,投到民生领域,不仅可以大大改善民生,提升居民生活水平,而且还能释放巨大内需潜力,助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财政资金还应发挥带动居民消费的作用,对绿色经济、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优先扶持,以财政支出的结构优化,来撬动经济结构调整。

  压缩一般性支出与“三公”经费 政府带头“过紧日子”

  针对当前财政收支紧张状况,此次会议还要求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进一步压缩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政府职能也在这种压力之下向着民众所期望的方向逐步转轨。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认为,“过紧日子”这传递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要信号。

  杜相乾称,政府过“紧日子”是对政府一度片面追求高标准、高消费的约束。不过,杜相乾建议压缩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大,进一步压缩的空间有限,无限制的压缩可能影响政府的有效运转和日益扩大的政府国际交往需要。一般性支出的总额较大,压缩空间也较大。”杜相乾说。

  白景明表示,会议强调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一方面强调要压缩不必要的支出,另一方面也传递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现有的资金用好,用在民生迫切需要的地方,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要信号。

  对于盘活财政资金存量,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刘红霞对本报记者表示,过程是复杂的,如预算机制、资金拨付、资金使用效率等相应问题需一揽子解决,否则,盘活只是一次性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杜相乾则认为,从长远看,最终提高财政资金效益的方法是向公众公开财政预算和支出的明细,接受全体民众的监督。

  归根结底,盘活财政资金存量,关键是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国务院参事、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认为,对于公共预算,事先要严格论证,事中要不断跟踪,事后要严密审计。特别是一些政府基金,监管不严,投入进去,效果并不理想,应该专门去预算,并细化条目。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更新时间2022-03-13 11:19:22【至顶部↑】
联系我们 | 邮件: | 客服热线电话:4008816886(QQ同号) | 

付款方式留言簿投诉中心网站纠错二维码手机版

客服电话:4008816886